開甲財經 | 2023-12-07
來源:開甲財經
近期,重慶農商行披露三季度報告,其中聯營企業財務信息顯示,該行第三季度“享有聯營企業利潤份額”1050萬,前三季度則虧損660萬元。重慶農商行此處的聯營企業指的是小米消費金融,重慶農商行持有后者30%股份,按此計算,小米消費金融2023年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約3500萬元;2023年前三個季度,小米消金凈虧損約2200萬元。
根據此前披露信息,小米消金2023年上半年凈虧損5700萬元,2021年和2022年,小米消金凈利潤份額分別為368萬元和1084萬元。
小米消金是小米集團金融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小米小貸向互聯網貸款合規化轉移的唯一載體。公開信息顯示,重慶小米消金成立于2020年5月,主要從事個人消費貸業務。小米消金注冊資本15億元,股東包括小米通訊(持股50%)、重慶農商行(持股30%)、重慶金山控股(10%)、重慶大順電器(9.8%)、重慶金冠捷萊(0.2%),穿透后,小米消金的實際控制人為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
截至2022年末,小米消金總資產112.86億元,凈資產15.16億元;截至2023年6月末,小米消金總資產161.89億元,凈資產14.59億元。從資產規模看,小米消金仍處于貸款放量爬坡過程,盈利狀況不穩定。
用戶個人信息疑似被明文轉賣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消金很大一部分業務是承接了小米小貸的資產。據鐳射財經報道,小米消金去年初開始接入天星數科旗下現金貸產品“隨星借”。小米消費金融官網對小米“隨星借”的介紹顯示,其累計服務7000萬用戶,累計放款額4000億,持續運營時間7年。
“隨星借”APP首頁顯示,產品隸屬小米消金,具體貸款產品包括小米消金提供服務的“隨星借”,以及由第三方持牌機構提供服務的“車抵貸”和“房抵貸”。
“隨星借”的利率為7.2%-24%,合作銀行包括重慶農商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順德農商行、百信銀行、新網銀行以及部分持牌消費金融等。“隨星借”頁面顯示,該產品一次授信,可獲得現金與分期兩個額度。
有用戶向開甲財經反饋,在“隨星借”提交資料申請后,小米消金推薦的貸款機構為小米消金和北銀消費金融,日利率為0.065%,折合年化利率23.4%。也有用戶反映,如果無法通過審核,小米消金會另外推薦第三方平臺,例如京東金條。
顯然,小米消金在這個過程中“一魚兩吃”,資質稍好的采用聯合貸模式,由小米消金及合作持牌機構放款;資質較差的用戶則推薦給其它機構,賺取導流費用。
“隨星借”的車主貸為導流產品,最高貸款金額100萬元,貸款期限5年。披露信息顯示,合作方有兩家,分別是新疆萬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網銀行。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萬鴻信息科技唯一股東為上海易鑫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后者則屬于港股上市公司易鑫集團。
企查查顯示,新疆萬鴻信息科技的營業范圍包括“互聯網數據服務;數字文化創意內容應用服務;網絡技術服務;軟件開發;大數據服務;軟件外包服務;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廣告設計、代理;廣告發布(非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出版單位);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汽車新車銷售;汽車舊車銷售等,并沒有互聯網貸款資質。根據監管規定,任何機構從事放貸業務均需持牌。小米消金稱,其合作方均為持牌金融機構,那么,新疆萬鴻信息科技的貸款牌照在哪里呢?小米“隨星借”在審核合作方準入資質時又是采用什么標準呢?
新疆萬鴻信息科技的營業范圍。
不僅如此,開甲財經還發現,在申請“隨星借”推薦的“車主貸“過程中,小米天星金融要求用戶簽署”授權分享協議“,其中約定,用戶授權天星金融將用戶身份認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居住城市、手機號、車輛信息等,分享給汽車金融服務商。小米消金稱,天星金融對用戶信息采取加密通道傳輸,確保用戶信息安全。
但是,開甲財經小編在提交個人資料后不到兩分鐘,便接到了自稱易鑫公司的銷售人員電話,對方在電話中直接報出了小編姓名及電話。更值得警惕的是,易鑫銷售人員先是用公司座機撥打小編電話,沒有接通后,又使用手機撥打小編電話。開甲財經在百度查詢發現,上述座機號碼隸屬于上海易鑫融資租賃。
易鑫融資租賃旗下的銷售人員為何能拿到小編個人姓名和手機號,這與小米消金宣稱的對用戶個人信息加密處理并傳輸給第三方的說法自相矛盾。顯然,小米消金直接將用戶個人信息以明文方式轉賣給了第三方平臺。更糟糕的是,在這個例子中,新疆萬鴻信息科技還不是持牌金融機構,只是一家中介公司。這家公司拿到大量未加密的個人敏感信息后,是否能妥善保存,是否存在流向其他地方的可能?
2021年4月,金融監管部門約談13家網絡平臺,要求實現個人信息與金融機構全面“斷直連”。當年7月,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下發通知,要求13家網絡機構在與第三方機構業務合作中合規開展業務、保護用戶數據信息。2021年9月,央行出臺《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將個人信用信息“斷直連”升級面向整體金融業。最后2022年1月1日,《征信業務管理辦法》開始實施,給相關機構設定的最后整改期限是2023年6月底。
根據“斷直連”要求,互聯網平臺在與金融機構開展導流、助貸和聯合帶業務合作中,不得將個人主動提交的信息、平臺內產生信息或從外部獲取信息以申請信息、身份信息、基礎信息、個人畫像評分信息等名義直接向金融機構提供。“斷直連”后,個人信息的合規傳遞路徑應當是平臺機構/小貸方到征信機構,再到合作持牌金融機構。但是,從小米消金“隨星借”的操作看,用戶個人明文信息被直接傳輸給了合作商易鑫旗下的營銷公司,這家公司并不具備任何從事金融借貸業務的資質。這顯示出,小米消金“隨星借”并未嚴格遵守監管 “斷直連”要求。
在小米消金“隨星借”導流的房抵貸業務中,同樣存在類似陷阱。房抵貸導流業務中,有兩個合作方,一個是建行北京分行的抵押快貸,用戶線上提交資料,建行線下辦理。另一家合作方未透露具體名稱,僅透露為信托機構,用戶線上提交資料后,該機構會通過電話聯系用戶。
在“隨星借”提供的《授權分享協議》中,天星數科一方面要求用戶同意個人信息提供給房抵貸服務的第三方(小米聲明信息通過加密通道傳輸),同時,天星數科全面撇清自己的責任。協議規定,用戶通過小米獲取的第三方服務由小米合作的第三方提供,該獨立第三方獨立運營并承擔全部在責任,小米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房抵貸服務;此外,協議約定,因第三方服務或使用用戶信息而產生的糾紛,均由用戶和第三方協商解決。
這意味著,小米消金將用戶個人信息賣給第三方后,只想收錢,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如果用戶被第三方欺騙或個人信息被第三方濫用導致侵權事件,也與小米消金沒有任何關系。
從雄心勃勃到偃旗息鼓
小米“隨星借”的用戶協議最大限度保護了小米消金的利益,但同時也暴露出小米消金既無主動合規意識,也缺乏社會責任感。曾經被雷軍寄予厚望的小米金融,為何會踩紅線經營?
回到2017年初,在小米公司年會上,雷軍在演講中提出公司5大核心戰略,其中就包括互聯網金融。雷軍在講話中稱,“金融是今年(2017年)要拉開陣勢干的大事,我們家也開起了銀行,新網銀行成立,我們是第二大股東。我們已經組建起300多人的團隊,在金融領域已經完成貸款、保險、證券、理財和支付等全領域布局,還拿到多種金融牌照”。
雷軍雄心勃勃地表示:“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未來的金融都將建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基礎上。”
不過,雷軍希望在金融領域大干一番的想法,很快就被互聯網金融的強監管政策擊碎。2018年5月,小米旗下成立只有9個月的珠海小米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突然注銷,該公司實際控制人正是雷軍。
小米旗下另一家小額貸款公司—重慶市小米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冊資本最高至4.5億美元,這一注冊金額也從側面彰顯了雷軍大干金融的決心。重慶市小米小貸的股東為小米金融(香港)有限公司,最終控制人為雷軍。2022年12月,重慶市小米小貸發生工商變更,公司名稱變更為“重慶融渝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也從“在重慶市主城九區內開展各項貸款票據貼現、資產轉讓業務。在除重慶市主城區外的全國范圍內開展以上業務僅限于通過互聯網方式線上開展。”變更為“信息咨詢服務,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此外,小米小貸的注冊資本也由4.5億美元大幅減少至6000萬美元。
這一變動意味著,小米失去了所有小貸業務牌照,其原有互聯網貸款業務將遷往新成立的持牌金融公司小米消金。
實際上,小米的金融業務不僅在國內全面收縮,在海外也遭遇重挫。2019年,小米金融在印度上線現金貸業務,先后通過Mi Pay、Mi Credit 應用程序向當地用戶發放線上現金貸。鼎盛時期,Mi Pay注冊用戶高達5000萬,但隨著印度加強對現金貸業務監管,小米也被迫退出。2022年3月,Mi Credit應用程序從谷歌商店中撤下,小米的印度現金貸業務宣告終結。
背靠小米手機的龐大而年輕的用戶群,雷軍很難抵制住互聯網貸款的誘惑。2017年,小米小貸ABS發行文件披露數據顯示,小米小貸的用戶年齡集中在19歲-30歲之間,占比超過55%;35歲以下的用戶比例更是接近80%;貸款金額大部分都在5000元-3萬元之間。
在小米流量支撐下,小米貸款2015年啟動后增長迅速。2015年-2017年,小米小貸的應收貸款由1億元,增長至81億元。2019年6月5日,小米金融董事長助理胡偉表示小米互聯網貸款累計放款超1500億,在貸余額超300億。由此看,小米金融在放棄小貸公司、全面向小米消金轉移時,存量貸款余額至少在四、五百億規模。
到目前為止,小米消金尚未回到這一高點。
小米消金在業務整改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合規現象。例如,2022年9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重慶監管局對小米消金做出行政處罰,處罰書顯示,小米消金因貸后管理不到位,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被罰款50萬元。
而在新浪黑貓投訴上,有關小米隨星借的投訴多達9091起,投訴已完成的有7042起,占比約80%。
由此看來,拿到消費金融牌照并不是小米金融業務合規的標志,相反,這不過是小米金融業務全面合規化運營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