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在線 | 2024-06-26
6月25日,審計署官方發布《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4家銀行逾680億元被挪用或空轉套利
《報告》提到,重點審計的12家國有金融機構資產總額60.43萬億元、負債總額47.48萬億元,凈資產收益率0.78%到18.57%。還審計了4家重點金融機構政策落實情況。
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是信貸數據不實,偏離服務實體經濟定位。6家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含金量不高,有的將其他類貸款違規變造為科技、綠色、涉農等重點領域貸款。同時部分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其中5167億元即貸即收,在考核前發放、考核后收回;還有的等額存貸,企業在貸款前存入等額存款或貸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銀行。
二是金融資源供給結構不夠優化。主要表現為2個方面:
重點領域“加”的成色不足。4家銀行680.59億元名義上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貸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轉套利。
限制領域“減”的力度不夠。至2023年底,4家銀行未完成2020年底前出清任務,仍為461戶“僵尸企業”等保有貸款余額314.41億元,其中34.84億元為2023年新發放;306.09億元風險資產通過“無效重組”、違規展期等方式虛假盤活,長期以“仍未不良”的虛假形態占用信貸資源。
3家險企伙同多戶企業騙取財政補貼
重大違紀違法問題查處情況方面,《報告》提到,一些企業利用國家生態保護、高新產業等支持政策,勾結公職人員違規取得經營權,或弄虛作假騙取財政補貼,嚴重蠶食國家政策紅利。如全國首臺套首批次應用保險,由中央財政按保費的80%給予投保單位補貼,但有3家保險公司2019年至2022年伙同多戶企業,通過投保、理賠等環節造假,或擴大保險責任等方式,騙取瓜分中央財政補貼3億多元。
借助信息技術、監管漏洞等腐敗行為更趨隱蔽
此外,《報告》提到,隨著反腐力度加大,借助信息技術、監管漏洞等腐敗行為更趨隱蔽,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開始顯現。如金融監管部門某司級干部利用職務影響力,長期扶持特定民企提升行業競爭力,收取巨額錢款及股權,并通過同一網點先取后存、借用親屬銀行賬戶、虛擬貨幣交易等“技術處理”,隱藏民企轉款來源,呈現典型技術特征。
《報告》表示,對金融領域風險,要健全地方主要領導負責的風險處置機制,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糾正機制,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督促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合法穩健經營,完善公司治理和風險內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