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在線 | 2023-07-06
國內銀行股遭到高盛“唱空”的消息不脛而走,高盛隨后回應稱“不實”!到底發了啥?
根據媒體報道,消息出處源自一則7月5日發布的小作文,隨后“高盛下調國內銀行股評級”的消息在市場上引發廣泛關注。
小作文截圖顯示,高盛在一份百頁報告中將國內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全部下調評級為“賣出”,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評級為“中性”,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評級為“買入”。
小作文將高盛罕見評級看空國內銀行個股的行為有意調侃為高盛“掀桌子”。
但從截圖來看,小作文是在7月5日盤中流出,而A股市場銀行股的反映卻并不激烈,當日中證銀行指數只下跌0.53%,遠沒有前一個交易日跌幅大。
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股近期走勢和高盛報告中的評級調整相關性不大。
百頁報告“看空”銀行股?
高盛回應:不實消息
關于高盛“唱空”國內銀行股的消息流出后,高盛隨后向媒體表示,此為不實消息。
小作文中提及的100多頁報告,是高盛近期發布的《測試“不可能的三位一體”》報告。報告中,高盛從三個角度對當前國內銀行個股進行了分析,涉及評級的有12家銀行,分別是六大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及寧波銀行。
目前,A股上市銀行共有42家,高盛作出評級調整的只有12家銀行,占比僅為三成,被評級銀行也多集中在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行之間,城商行只有2家。
在被調整評級的12家銀行中,高盛并非集體“唱空”。其中,給予“賣出”評級的有5家銀行,分別是工、農、交、興業銀行及華夏銀行;而給予“買入”評級的有4家銀行,分別是建行、郵儲銀行、平安銀行以及寧波銀行。
另外,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三家則被給予“中性”評級。
由此,“買入”和“中性”評級的銀行合計為7家,在12家銀行中占比過半,故“唱空”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和夸大之嫌。
不過,此次被高盛調整評級為“賣出”的工商銀行,早在6月12日高盛發布的研報中被給予的是“買入”評級,彼時研報稱該行凈利差有望改善、貸款供應保持強勁、房地產風險的最壞時期可能已過等等。
然而不到一個月,高盛便再發報告將工行評級下調為“賣出”,究竟是何緣由?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媒體指出,這份報告的出發點和2013至2015年的周期相似,銀行在下行周期會致力維持股息,但當股息、資本、撥備三者無法很好平衡時,將會放棄股息目標而優先保障資本和撥備。因此,高盛預計國內銀行會在未來兩年面臨類似挑戰。
也就是說,高盛是出于對國內銀行面臨的股息風險的擔憂。
銀行指數不到兩月回撤13.5%
業內人士:未來估值有望修復
國內銀行股遭“唱空”的消息傳出后,A股市場的銀行股反應并不激烈。
小作文流傳的7月5日當天,中證銀行指數收盤后下跌0.53%。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銀行股近期走勢和高盛報告中的評級調整相關性不大。若從個股的表現來看,似乎能印證該人士的說法。
比如,此次被高盛調整評級的12家銀行,當日跌幅較大的分別是招商銀行、郵儲銀行和寧波銀行,跌幅分別為1.43%、1%、0.99%。
但這三家銀行并未對應被高盛下調了評級的銀行,而對應的高盛評級為“買入”或“中性”。
此外,如果對比小作文流傳前的一個交易日,中證銀行指數就已是下跌之勢,且彼時跌幅更大,為0.91%。
事實上,自市場追逐“中特估”(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概念的熱潮降溫后,銀行股近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已遭遇了大幅回撤。
今年3月,“中特估”概念發酵后,中證銀行指數一度從3月份的低點5514點漲至5月中旬的6397點,月余時間漲了16%。
然而,近期隨著這一概念熱度回落,中證銀行指數又從高點一路回撤。
截至7月6日收盤,中證銀行指數已從5月中旬高點下跌至5533點,回撤了13.5%。諸多銀行股的股民,持股體驗猶如坐了趟“過山車”。
不過,對于銀行股未來的走勢,有業內人士給出了并不悲觀的看法。其認為,隨著6月份降息政策落地,以及包括房地產、新能源汽車等廣義消費政策逐漸落地,銀行未來營收增速有望筑底企穩,基本面表現有望向好。同時,從近期高層的態度看,更多刺激政策或在途中,這能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疊加寬松的流動性環境,銀行板塊估值有望迎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