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在線 | 2023-07-14
在樓市表現持續欠佳的情況下,近期市場上涌現出了不少“救樓市”的聲音,甚至有人期待可能會放開限購。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樓市在政策層面上并沒有迎來特別的大利好,僅僅于近日優化了調控房地產行業的“金融16條”,延長了其中相關政策的適用期限。與此同時,對于銀行在房地產貸款上的違法行為,監管的處罰力度沒有絲毫松懈。
就在近兩個月內,已有多家銀行因為發放“零首付”、“假首付”房地產貸款,被監管予以罰款,其中被罰對象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及多家農商行。
因發放零首付貸款
兩月內5家銀行被罰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同一天內公布多則罰單,劍指中信銀行、貴州都勻農商行發放零首付房地產貸款的違法違規行為。
具體來看,貴州都勻農商行因為違規發放零首付商業用房購房貸款和重大關聯交易未按規定審查審批等兩項違法行為,被罰款50萬元。
貴州都勻農商行員工肖某軍因對違規發放零首付購房貸款的違法違規行為負有直接責任,被監管罰款5萬元。
無獨有偶。中信銀行萍鄉分行也因為向未竣工驗收的商業用房發放假按揭、假首付貸款,被監管罰50萬元。
與此同時,中信銀行萍鄉分行余某志、鐘某堅、鄧某慧等三名員工由于對上述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均被給予警告處罰。
除了中信銀行和貴州都勻農商行,事實上5月以來已有多家銀行因為發放零首付、假首付房地產貸款而被監管處罰。
7月4日,昌吉監管分局發布一則針對新疆木壘農商行的罰單,該行由于存在首付款來源真實性審核不到位、向不符合條件的項目發放資產貸款等兩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6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國有大行也存在發放“零首付”房貸的違規現象。
6月末,河南信陽監管分局對中國銀行信陽分行作出行政處罰,該行由于存在三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90萬元,其中之一便是貸前調查未盡職,未發現個人一手商業用房貸款首付款流水造假的情形。
5月份,郵儲銀行旗下三家支行又合計被罰190萬元。其中,郵儲銀行鄭州市金水東路支行被罰90萬元;郵儲銀行鄭州市文博東路支行被罰50萬元;郵儲銀行滎陽市支行被罰50萬元。
追溯三家支行被罰原因,無一例外都涉及“違規辦理‘假首付’個人住房貸款”。
監管多次發文提示
零首付購房暗藏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地產市場表現持續欠佳的背景下,為促進房地產消費,多地降低購房首付比例,但在此過程中,一些“零首付”、“假首付”、“假按揭”的違規操作也隨之卷土重來。
從上述多家銀行被罰的情況看,監管對于“零首付”、“假首付”的違規操作行為堅決不能容忍。為此,多地監管機構曾先后發文警示,要求消費者警惕“零首付購房”的陷阱及風險。
6月初,重慶監管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購房消費者警惕房貸欺騙宣傳。
提示中指出,一些不法中介以幫助借款人經營貸轉房貸、為購房者提供“零首付”“負首付”為由,誘導購房者辦理貸款業務。然而,這種操作往往隱藏著違約違法、高額收費、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信息泄露等多種風險。
不法中介宣傳的“零首付”,其實是開發商為提升新房銷售,中介為促成二手房交易,通過做高房產合同價格,以此來幫購房者獲取更高額度的銀行房貸。但這操作不但會增加購房者的稅費和日后的還款壓力,而且也是監管機構明令禁止的違規行為。監管曾多次要求銀行要嚴加防范。
“零首付”、“假首付”的違規操作一經查出,購房者不僅要面臨申請不到貸款,被納入“黑名單”的結局,就連銀行也會遭到監管機構重罰。郵儲銀行、中國銀行等大行就是前車之鑒。
時間再往前推移,浙江監管局也于5月9日發布一則提示公告,其中指出“零首付購房”潛藏風險,要求購房者務必要擦亮眼睛。
在這則提示公告中,浙江監管局詳細的揭露了“零首付購房”暗藏的具體套路。
一般情況下,不法中介會先墊資以虛高房價幫購房者買下房產。接著,通過新注冊或受讓企業等方式,將購房者“包裝”成個體戶或小微企業主。然后,協助偽造虛假交易背景、賬戶流水等材料,幫購房者向銀行申請經營貸和信用貸。
但貸款下來后,購房者不僅要向中介償還先前的墊資,同時還要向其支付高額的手續費。這還不算,不法中介還會誘導購房者再以房產作第二次、第三次抵押從民間借貸,過程中中介會再次收取高額手續費。
所以,這類看起來以“零首付購房”,且貌似為購房者減輕購房壓力的操作,實際上若加上虛高房價的稅費和向中介支付的高額手續費后,購房者所承擔的成本要遠遠高于房產的實際市場價值。不僅如此,購房者還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涉嫌違法等諸多風險,一不小心就得不償失。
對此,浙江監管局提醒廣大購房消費者,要高度警惕,謹慎防范“零首付購房”陷阱,依法合規申請貸款,莫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