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在線 | 2024-12-23
6月25日,審計署官方曾發布《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工作報告》)。
其中,提及4家銀行逾680億元被挪用或空轉套利,3家險企伙同多戶企業騙取財政補貼3億多元。
就在12月22日,上述問題的整改結果出爐了。當日,審計署官網發布《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下稱《整改報告》)。
《整改報告》指出,關于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755.56億元。
根據此前《工作報告》表示,部分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其中5167億元即貸即收,在考核前發放、考核后收回;還有的等額存貸,企業在貸款前存入等額存款或貸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銀行。
對此,《整改報告》指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督促有關金融機構加強信貸業務管理,切實治理和防范資金空轉。對違規改變貸款投向問題,6家金融機構對信貸數據進行二次檢驗,不斷提升統計質量;對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問題,有關銀行完善存貸款考核指標體系,停止即貸即收;等額存貸余額較審計時下降66%。
根據此前《工作報告》表示,4家銀行680.59億元名義上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貸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轉套利。至2023年底,4家銀行未完成2020年底前出清任務,仍為461戶“僵尸企業”等保有貸款余額314.41億元。
對此,《整改報告》指出,針對重點領域“加”的成色不足問題,4家銀行督促挪用科技創新貸款的企業提前結清465.62億元,并嚴格貸后管理減少空轉套利空間。針對限制領域“減”的力度不夠問題,4家銀行印發加強經營狀態異常企業融資管理的通知,推進“僵尸企業”債務和風險資產處置,已通過重組、訴訟等收回貸款91.01億元,如實下調風險資產分類。
此外,《整改報告》也提及了多項金融領域的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的辦理情況。
根據此前《工作報告》表示,全國首臺套首批次應用保險,由中央財政按保費的80%給予投保單位補貼,但有3家保險公司2019年至2022年伙同多戶企業,通過投保、理賠等環節造假,或擴大保險責任等方式,騙取瓜分中央財政補貼3億多元。
對此,《整改報告》指出,被騙取的3億多元補貼已全部收回財政;3部門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將投保單位納入失信名單,3年內禁止其申請資金和項目。
根據此前《工作報告》表示,隨著反腐力度加大,借助信息技術、監管漏洞等腐敗行為更趨隱蔽,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開始顯現。如金融監管部門某司級干部利用職務影響力,長期扶持特定民企提升行業競爭力,收取巨額錢款及股權,并通過同一網點先取后存、借用親屬銀行賬戶、虛擬貨幣交易等“技術處理”,隱藏民企轉款來源,呈現典型技術特征。
對此,《整改報告》指出,原司局級干部涉嫌利用職務影響扶持特定民企并收受巨額錢款,已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此外,《整改報告》還提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高新產業等優惠政策執行中,會同有關部門嚴厲打擊申報單位弄虛作假等行為。金融監管總局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配合查辦違法放貸案件360多件、100多億元。